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
豆瓣/微博 @徐若风
公众号:风影电影

《少年时代》柏林公映引发轰动

北京时间13日,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、《爱在日落黄昏时》以及《爱在午夜降临前》三部曲导演理查德·林克莱特新作《少年时代》柏林公映。

在近3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内,收获了柏林电影节开幕11天以来最大的喝彩声,很多外媒记者开玩笑说:不让它当最佳影片,以后就不来柏林玩了。

 

《少年时代》讲述了一对离异夫妇抚养自己孩子的故事。导演林克莱特坚持用一个小演员来拍摄,以展示他的自然成长和完整的生命经历。为了让小演员艾拉·萨尔蒙的正常生活,拍摄只在暑假里挤出简短的时间来完成。

从2002年开始拍摄算起,直到今年,本片的主演萨尔蒙已经从6岁长到18岁了。和导演一直合作的《爱在》三部曲里的男主角伊桑·霍克在片中饰演父亲一角,母亲由帕特丽夏·阿奎特饰演。

 

这部电影的拍摄长达12年,导演称相对于主要的剧情,他更关心的是某些细微的时刻。“我对影片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想,每一年都对当年拍摄的段落有新的思考,相信这些思考叠加起来,会达到某种累积效应。”

 

直到最近,演员们才看了电影的片段。对于导演一直没给大家看电影的素材,男主角科尔特兰表示很感激,这令他远离对自我的关注,两个月前他完整地看了影片,这至今还困扰着他。导演的女儿罗蕾莱·林克莱特在片中饰演科尔特兰的姐姐,她说看了完整的影片后“在某些时刻真的很痛苦,看着自己经历着那些尴尬的阶段,很难——我一直在哭。”

 

对于成年演员来说呢?“伊桑和我,只是在变老。”帕特里夏说。 父女俩之间还有个小段子。罗蕾莱回忆某一年她问父亲,她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会不会死呢?“这不是那种电影。”理查德回答她。

 


 



这部电影将于2014年公映(中国地区并不会引进)。


细微至深,却丝毫不狗血,导演有意地削减甚至禁止过度戏剧性的出现。曾经在成长电影中看到太多的初吻和性,《少年时代》将它们统统撇开,转而用梅森的三次远足区隔和标志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。大多数人会在成长中遇到的“死亡”命题,也在导演的再三考虑下淡出电影的叙事。饰演女儿沙曼萨的罗瑞莱·林克莱特是导演的亲闺女,她说自己曾有一年不想继续拍片,问父亲能不能让角色死去,被父亲一口否决。基于现实的日常观察,让电影有一种非同寻常的亲合力,饰演父母的伊桑·霍克和帕翠西亚·阿奎特更是将这种平易近人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。话痨的风格,几乎和“爱在三部曲”一脉相承,父母与子女絮絮叨叨的聊天、争吵包裹着两代人之间的细腻感情,与政治艺术无关。这一刻,只有时间与爱在发声。

《少年时代》掺杂了导演对于自己德州的童年记忆,却也毫不吝啬自己对于当下青少年的观察。电子游戏、哈利·波特、9·11事件、美国大选……或大或小的个人与社会事件在小家庭的生活中投下印迹,也让电影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验的重现,而成为一幅更具普世性的当代美国风情画。《少年时代》不是如《人生七年》那样纯粹的纪录片,精巧的故事桥段皆出自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合作,虽然存在即兴表演的成分,但电影整体的框架早已经在理查德·林克莱特的脑海中铺陈。剧情在“日常的平庸”和“瞬间的趣味”之间,取得了某种完美的平衡。

无疑,理查德·林克莱特的工作方式是值得令人尊敬的。在快速消费的当下,电影工业亦追求瞬间的价值与效益。像《少年时代》这样的小成本独立制作,本身就担着极大的风险。好在,有这样一群忠诚的演员,愿意跟着导演疯狂地玩耍,一路顶着“未完待续”的压力,守护这个令人兴奋的秘密。呈现在银幕上的成品,最终没有让我们失望,首映现场不绝于耳的呼声,已经说明了问题。擒不擒熊,已不是重点,《少年时代》的口碑爆棚,已成不争的事实。

影片中母亲都换了好几个男人,曼森换了七八个发型,林克莱特的导演风格却始终如一,本心能坚持不变。其在电影之外带给我们的感动更加深刻。


新闻摘自 时光网 新浪网 搜狐新闻


评论 ( 6 )
热度 ( 255 )

© 徐若风 | Powered by LOFTER